春节期间调度口径最低负荷为1356万千瓦,比去年春节增长15.6%。
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价格完全由政府决定。同时,电煤中间商和投机者也会看涨电煤,于是囤煤或者抬高期货价格。
2015年年底,业界普遍预测2016年我国煤炭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无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煤超疯现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2016年以来煤炭市场运行本身异常复杂,加之人为的去产能因素干扰,市场形势波谲云诡,市场上各方参与主体相互博弈时只能抓住那些明确的信号。但其实,政府的决策选择无非两个,要么是提高市场传递信息的能力,引导企业客观准确地进行市场决策。某种意义上,电煤矛盾是我国能源问题的老大难,30余年来持续不断,三五年一个轮回,尚未忘却,复又抬头。由于政府获取信息的特殊地位,市场各方认为其决策是理性的,其发出的信号也是真实可靠的,因此,政府的行为便成为市场主体决策的重要信号。
如果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完全放开政府管制,任由市场价格自由浮动,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式改革向来是渐进式的,政府有形之手逐步放松,当时实行电煤价格双轨制的目的,是为了平衡电力和煤炭两个行业利益。另一方面是积极推广采用先进清洁发电技术,对新建燃煤电厂实施严格排放标准。
因此,在电源发展规划中,在确保水、核、风、光等各类非化石电源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还须根据负荷增长配置一定规模的火电。当前,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能源科技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世界乃至我国能源变革的主流。五年累计降低18克标煤/千瓦时,年节约标煤8000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亿吨。我国现行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十分严格,但标准的执行刚性有待加强。
煤电行业需要在能源转型升级浪潮中找准定位、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发展趋势,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持续提高发电效率,夯实立足之本。为此,《规划》提出了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等综合措施,力争在十三五末将煤电平均煤耗继续降低至310克标煤/千瓦时以下。
《规划》针对性的提出:加快推动北方地区热电机组储热改造和纯凝机组灵活性改造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三北地区热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约1.33亿千瓦,纯凝机组改造约82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应重点提高北方京津冀地区电煤比重,严格控制煤炭散烧,切实提高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经测算,十三五期间,若对全部9亿千瓦现役煤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将分别减排460万吨和450万吨。煤电是三北地区主要电源品种,提升其灵活性将是十三五期间增加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主要措施。
与之相比,抽水蓄能、调峰气电等灵活电源的占比到2020年仍不足2%。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煤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分别减少425万吨和501万吨,占同期全社会减排总量的104%和119%。煤电单位煤炭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煤炭消费行业,燃煤发电是我国当前最清洁、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也是实现煤炭清洁化的重要手段。同时,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经济性也具有明显优势,灵活性改造单位投资一般不超过200元/千瓦,明显低于新建调峰电源投资。
十三五期间,清洁发展煤电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全面推动现役煤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发展煤电持续改善大气环境长期以来,煤电行业是我国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的主要抓手。
《规划》准确判断了我国煤电行业面临的潜在过剩风险,明确提出取消和推迟建设1.5亿千瓦以上煤电机组,力争将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当前,全国电力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煤电储备项目规模偏大,煤电行业潜在过剩风险已经开始显现。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三北地区电力系统仍将依赖煤电机组进行调峰。《规划》针对性的提出:加快推动北方地区热电机组储热改造和纯凝机组灵活性改造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三北地区热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约1.33亿千瓦,纯凝机组改造约8200万千瓦。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和能源安全战略,决定了过去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电都将是我国电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及中长期,煤电行业要跳出传统盈利思路,积极参与正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的电力市场,有序、清洁、灵活、高效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和未来趋势的优化发展之路。(作者单位: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煤电机组不但总量大,其灵活性潜力也十分可观:通过灵活性改造,煤电机组可以增加20%以上额定容量的调峰能力。
十三五期间,清洁发展煤电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全面推动现役煤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高效发展煤电夯实立足之本十二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燃煤机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改造升级,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2500万千瓦。
煤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约19%、22%。电力的这一特征,客观决定了电力系统必须具备与电力负荷实时匹配的可靠供电容量。
十三五期间,应重点提高北方京津冀地区电煤比重,严格控制煤炭散烧,切实提高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电装机已达9亿千瓦左右,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煤电规划建设节奏,则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势必突破12亿千瓦,平均发电小时数将进一步下降至4000小时以下。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煤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分别减少425万吨和501万吨,占同期全社会减排总量的104%和119%。提高煤电灵活性促进非化石电源充分消纳十二五期间,我国80%以上的新能源电源集中在资源相对丰富的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开发建设。煤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42%、46%,快速下降到2015年的29%、30%。为此,《规划》提出了将一系列目标与举措,力促煤电有序、清洁、灵活、高效发展:有序发展煤电严控潜在过剩风险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这是电力区别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粮食等其他商品的独特特征。
煤电单位煤炭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煤炭消费行业,燃煤发电是我国当前最清洁、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也是实现煤炭清洁化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十分严格,但标准的执行刚性有待加强。
其他地区纯凝机组改造约450万千瓦,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约4600万千瓦。因此,为大幅、迅速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高煤电,尤其是三北地区煤电机组灵活性是符合我国实际的优化选择。
按此测算,为保证2020年全国用电需要,在优先保证非化石电源发电,并充分考虑气电发展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煤电仍需净增约2亿千瓦。因此,在电源发展规划中,在确保水、核、风、光等各类非化石电源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还须根据负荷增长配置一定规模的火电。
由于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弃风、弃光问题凸显,尤其是冬季供暖期占比接近1/3的热电机组调峰能力受限严重,新能源消纳矛盾更为突出。促进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与新能源电源、非化石电源协调健康发展是《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规划》进一步提出十三五期间电力大气污染物排放继续降低50%,为达到这一目标,十三五期间煤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量约265万吨、280万吨,占同期全社会减排总量的54%和47%。在此基础上,综合实施外送消纳、负荷侧管理、优化调度等措施后,十三五末我国弃风、弃光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经济性也具有明显优势,灵活性改造单位投资一般不超过200元/千瓦,明显低于新建调峰电源投资。煤电是三北地区主要电源品种,提升其灵活性将是十三五期间增加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主要措施。
煤电机组结构持续优化,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比例明显提高,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上升到78.6%,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达到41%。与之相比,抽水蓄能、调峰气电等灵活电源的占比到2020年仍不足2%。
为此,《规划》提出了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等综合措施,力争在十三五末将煤电平均煤耗继续降低至310克标煤/千瓦时以下。为实现这一调控目标,《规划》提出了定期发布煤电风险预警,实施三个一批,调减煤电基地投产规模等具体举措,煤电有序发展工作已初显成效。